趁著最近天氣不錯,把底片打完。
順便紀錄一下自己使用底片到現在的測光心得。


1. 測光的原理
測光就是決定你現在拍攝時的環境光量有多亮,決定你拍攝的光圈快門值要多少。

相機的測光,是將主體當作中性灰的亮度,中性灰的概念是來自所見自然界的平均反射率.
由Ansel Adams 的Zone system
若將畫面中的全黑到全白,區分成0-10階,那麼第五階就是中性灰。
http://en.wikipedia.org/wiki/Zone_system

所以,若將主體的亮度當作第五階
則畫面正常的話,就會有亮部,也有暗部,不會全體過亮或全體過暗
可以得到一張大致正常的照片





2. 為何要使用點測光?
目前的自動相機,測光大概都分成三種模式

a. 全區平均測光。不特別區分主體,整張畫面做平均 (可能中央部份加重計算)

全區平均測光的問題,是會受到畫面中全黑部位、或是高亮度的光源部位影響,這些部位會影響平均值的計算
有高光源在畫面裡,相機會以為現在很亮,但其實亮的只有那一點而已....所以光源以外的部分拍出來就偏暗了。
反之,有黑色部位的話,相機會以為很暗,所以黑色部位以外的部分拍出來就太亮了。

這種時候,就要靠經驗來加減曝光補償。
畫面有白的,就作正補償
畫面有黑的,就做負補償
這些拍多了靠經驗都會知道,實在抓不準也可以靠包圍曝光來解決。歹勢


b. 矩陣測光。相機自動判斷主體,然後對主體部分加重計算曝光值。
各家廠商演算法不一,結果也不盡相同。

矩陣測光,你得先瞭解相機如何判斷主體。
而主體本身的明暗反射率也一樣會影響,頂多只是避開了背景的亮部或暗部影響而已。
所以問題還是存在


c. 點測光。僅用觀景窗中央一定範圍以內的區域做測光,有些高階機種的點測光可以與對焦點連動。

只有點測光,我可以分別對畫面的亮部、中間部、暗部做點測光

以此,在實際拍攝之前,我就能了解畫面全體實際的明暗度分布

而且點測光這一招是完全可以跨平台使用的! 很樂
從DC、135、120到4x5,從相機內建點測光到手持反射式點測光表,方法概念全部都一樣
以此我可以更充分掌握曝光結果,而且不會被廠商的自動測光綁死





3. 點測光的使用心得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 找尋畫面的中間調,對它點測光就ok了

例如這張,我對樓房附近的藍天點測,得到快門1/250
光圈F8,底片是RVP50(iso50)

 mobile01-96e59d560ae8c7f7f8592e36c6210fb4.jpg

對綠葉點測,不加曝光補償

mobile01-906d75c5271585faf7b6590147fbb4ab.jpg 

大部分的狀況這樣就ok了,但是這方式衍生出兩個不確定性問題....

1. 只有點測的主體曝光是ok的,其他的東西怎麼辦?? (例如第一張我測藍天,那大樓拍出來看不看的見?)
2. 萬一找不到中間調可以點測光的時候?



只要有點測光,這些都可以解決

再來看這張sample,拜日在新公園拍的省立博物館。
我測光的重點還是放在藍天,藍天點測得到1/250
mobile01-8cd1557655aa29743d1fa3a7db5e675e.jpg 

同時我再點測其他的物件,得到如圖示的數據:(光圈一律F8, iso50)
白雲:1/500~1/640
博物館屋頂陰影部分:1/100
博物館柱子向陽面:1/250-1/320
地上的樹林:1/50
mobile01-7ffdf1f9d3d108e57999ed0a7f74488d.jpg 

所以,如果我用藍天 1/250 當作我拍攝的數據
那麼...
白雲會比這曝光值多約 1 EV;
博物館的屋頂陰影會比曝光值少約 1 EV;
博物館柱子向陽面,則跟藍天差不多。0 EV;
地上的樹林會比曝光值少約 2 EV。


(ps.一個EV就表示曝光量差一倍)

這裡可能要稍微提一下RVP 底片的特性。這款底片是屬於超高對比,低寬容度。
最亮到最暗,我個人習慣上是當做四格(四個EV)來看,
再保守一點的話就當做三格,也就是+- 1.5EV範圍內,
在這範圍內的東西都還可以拍進來
超過的話,不是全白,就是全黑了

所以根據RVP 的特性,以及以上點測光的結果
我可以確認白雲可以拍進來,而且+1 EV 會是偏亮,沒錯
我可以確認建築物可以拍進來,而且-1 EV 會是偏暗,也沒問題
而地上的樹林大概就很勉強了,除了樹梢的綠葉以外,應該會全黑...


使用點測光,在拍攝前就可以知道畫面中各部位的明暗程度,也知道什麼部位可以拍進來,什麼部位不行
拍進來的部位,也知道它是亮部、中間部,或是暗部
以此就可以充分掌握這張畫面。


舉一個畫面沒有中間調可以測的例子
mobile01-c636e9cc9e14e6935f5f0d15e2ade2d5.jpg 

這張百合是在水池裡面,我沒辦法靠過去測光
百合花上的綠色範圍太小,沒辦法點測
背後是黑色的水池太暗了,差中間調太多

所以,最後我是決定對白色的花瓣部位點測、曝光補償+1 EV
讓花瓣維持近白色的亮度

之所以只+1 EV,是因為我相機點測光的點有點大....連花中心也包含在裡面
而花心的亮度沒那麼高,所以取個平均
(ps. 點測光的點範圍內如果有亮有暗,點測光結果就是取該範圍內的平均值)



這張,可以點測的白色花瓣面積比較大,曝光補償開的更高! (+1.7EV)
拍出來ok
這張和上一張的百合,底片都是fortia SP,iso50

mobile01-407045218e93dd3c006a784fc0ac4780.jpg 

再多舉幾個例子
譬如以下這一張:
mobile01-d158bdccbda7aa8d0488bd5793ca2e26.jpg 

點測光結果如下
藍天:1/125
大樓的向陽面:1/200-1/250
行道樹:1/20
所以如果用藍天的1/125來拍的話.
大樓向陽面約+1 EV. 會偏亮.
行道樹約-2 EV. 應該會全黑

拜六的大稻埕夕陽
mobile01-5c14c952e4316f90b00528f645170ed1.jpg 

點測光結果如下
太陽:1/125
太陽附近的彩霞:1/60
畫面邊緣的藍天:1/40. (ps. 這時整面天空的明暗差距不小,所以點測哪個部位的藍天有差)
雲:1/20
(光圈F8, 底片RVP50)
mobile01-1db22a2da5350a8c347dff383489729a.jpg 

所以我用彩霞的1/60拍攝的話
太陽約+1 EV. 這是畫面主要的亮部,要夠亮但又不能太亮。
藍天約-2/3 EV. 藍天暗一點藍色會更純。
雲約-4/3 EV.

各部位的亮度在拍攝前就都知道了,有亮部有暗部,而且都在底片寬容度範圍內,大可以放心的拍鼓掌



比上一張稍晚一點拍攝的
mobile01-37f7cbd39898e5f1888841867d477b6e.jpg 

也是一樣. 用點測光來判斷畫面各部位的明暗程度
mobile01-78e3081914b41c73b29aa1cc1eccbbc2.jpg 

太陽:1/60
藍天:1/30
雲:1/20
水面反光部位:1/15
以藍天的1/30為基準的話,通通都可以拍進來ok。





4. 後語
嚴格來說,以上的心得只是確保畫面各部位是否能曝光正常
拍的下來,跟得到滿意的結果其實還有一段距離,儘管是正片也一樣!

從百合花的例子,我大概可以知道Fujifilm的超高對比正片如RVP, fortia一類的
曝光上確實可以上到+-2 EV的範圍
但是實際拍攝不需要這樣冒險,因為那只要其中局部亮度稍微超過一點點就爆了

我會控制在三格左右,例如大稻埕夕陽的例子
亮部在+1 EV, 暗部在-1 EV左右

掃描後,再以曲線控制對比
藍天的漸層階調從亮部到暗部,也可以透過曲線來控制這階調的分布
最後才是色彩的微調整


所以如果目標是高品質的影像,即使是拍底片,數位化之後,數位暗房手續依然是必要的!歹勢



最後,數位相機有沒有必要這樣做呢? 直接拍、直接看、不對就再拍,不就可以了? 歹勢

阿....這也沒錯,這確實是數位相機的優勢
但是,如果能用這個概念,在拍攝前就對畫面的明暗分佈有一定的了解
就不用每一次都要先拍了才知道結果
而是在觀察景物的時候,加以點測光輔助,就知道結果了。

不拍拍看,不知道結果如何。一開始總是難免的....任何人都會經過這一段
只要累積足夠的經驗去判斷現場,拍攝動作就不用重複試誤,而是越來越精準,對自己想要的畫面能掌握的更明確!

當然,若你能用眼睛觀察就知道可以拍或不能拍,以及拍出來效果大概是怎樣的話,你的觀察能力就會更犀利、自由度更高,更能找出別人找不到的題材!
因為別人必須拍了才知道,你卻是用看的就知道能不能拍

我相信這是求進步的好方法之一

以上,與大家分享。

 

看完文包大的文章.平常對某些景各點的測光不太一樣的時候都不清楚如何去處理才能把景拍的好.後來看完去試發覺真的很受用.在此跟大家分享這篇很好的新手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obria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